


郊区通过建立老年人助餐点,拓宽助餐覆盖面,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暖心餐”,让老年人享受幸福“食”光。图为在郊区大通镇和悦村老年食堂,前来就餐的老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话家常。

郊区在幼儿园延时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又出“暖心”招,开展假期托管服务,缓解上班族“带娃难”问题。图为暑假期间,郊区梦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音乐游戏。

郊区深入推进“便民停车”暖民心行动,挖掘可利用的停车资源,缓解“停车难”问题。图为在郊区大通古镇风景区,新建成的停车场不仅增加了停车位,还增设了新能源充电桩。

郊区组织开展就业招聘活动,为返乡居民留乡工作提供更多选择。图为在桥南办白鹤社区广场,求职者在找寻自己合适的岗位。
核心提示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说,幸福是吃完饭在家门口就能散步、遛娃;有人说,幸福是老年食堂里有一口便宜又热乎的饭菜;有人说,幸福是在舒心明亮的菜市场买到放心菜……
一座幸福之城,必然少不了温暖明亮的民生“底色”。教育、养老、文明菜市……每项工程背后所隐含的内容都浓缩成了沉甸甸的“民生”二字,承载着郊区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待。
十项暖民心行动,件件暖民心。2023年,郊区持续推进十项暖民心行动,采取工作进度与宣传“双调度”机制,各项目标任务均已高质量完成。
■ 本报记者 周若扬 通讯员 陈磊
高效推进 增强群众获得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郊区强化统筹、明确责任,全力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印发月度考评办法,形成各负其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在就业促进方面,“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达标7个,举办招聘会370场,开发公益性岗位372个、就业见习岗位226个,开展补贴性培训3613人次,农民工培训1154人,新增技能人才1318人。在“新徽菜 名徽厨”方面,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5期,培训196人次。在放心家政方面,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301人次,新增家政服务人员228人。在老年助餐服务方面,新增11家老年食堂(助餐点)。在老有所学方面,新增老年学习人数1340余人,参与学习教育活动老年人数1.0284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建成乡镇、村老年学校86所,实现基层老年学校全覆盖。在安心托幼方面,持续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开展幼儿延时服务。新增托位数300个,新增公办学位570个,改扩建3所公办幼儿园,幼儿园延时服务实现有需要的幼儿全覆盖。在健康口腔方面,新增牙椅6台,陈瑶湖镇中心卫生院、普济圩医院均单独设置口腔科;新增窝沟封闭6-9岁儿童1320人,适龄儿童涂氟1617人。在快乐健身方面,新建健身设施11个,改造和优化健身设施16个,开展培训0.26万人次,赛事活动5万人。在便民停车方面,完成修复及新增停车泊位927个。在文明菜市方面,整治改造城区菜市1个、乡镇菜市5个。
下一步,郊区将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组织开展好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相关工作,以考核促提升、以绩效促实效,推动工作高效落实。积极对接,主动谋划,加强与市直主管部门及各牵头主管部门间的衔接沟通,及时了解工作动态,进一步明确相关考核指标体系,力争取得好成绩。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惠民政策宣传解读给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聚焦“老小” 绘就民生画卷
一座城市里最“柔弱”的群体,便是“一老”“一小”,涉及“夕阳”“朝阳”的每一项民生实事都等不起、慢不得。
一盘盘热腾腾的饭菜等待着前来就餐的老人、一个个设施齐全的托班提供着有温度的托育服务……今年以来,随着老年助餐、安心托幼等暖民心行动的扎实推进,这样的场景在郊区屡见不鲜。
“天渐渐冷了,我们能在食堂吃到有荤有素的热乎菜,而且一顿12元的饭菜,政府补贴8元,我只花4元。”郊区灰河乡太阳村的古奶奶笑着说,村里老人们每天早早地聚到一起,饭前饭后休闲娱乐、唠家常。
今年,灰河乡对太阳村、马洼村两所老年助餐点升级提质,目前两所老年助餐点可容纳100余人就餐。助餐点还建设了老年活动室,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需要。
同样在郊区大通镇和悦村老年助餐食堂,前来就餐的老人围坐桌旁,边吃饭边话家常,可口的饭菜让大家纷纷“光盘”。“食堂的菜每天换花样,口味也清淡,适合我们老年人。”83岁的钱德福说。
和悦村位列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前来游玩的游客逐年增多。郊区结合实际,通过吸引和整合社会餐饮资源,打造和悦村老年食堂。
郊区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引入多方力量盘活整合资源,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多元参与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试点“慈善+老年助餐”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成立2只社区慈善基金,组建5个村、社区志愿送餐服务队,让老年人吃上“暖心饭”。同时进一步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保障辖区老年人用餐需求,让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浇灌花草、松土、播种……在郊区大通镇梦苑幼儿园的室外场地上,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因地制宜推进废物利用、打造‘海绵校园’,是我们幼儿园的一大特色。”梦苑幼儿园园长王发萍说,该幼儿园活动场地采用透水铺装,并在四周种上绿植,可实现雨水自然渗入和净化,并通过线性排水沟汇集进入市政管网。
该幼儿园还将教学楼一角由排水冲击形成的雨水坑改造成了“雨水小花园”,实现雨水资源再利用,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们珍惜水资源。除了打造“海绵校园”,还创设幼儿农耕体验区、节能环保宣传站、“空中飞人”荡绳、“探险狗熊岭”山坡山洞等活动空间。同时打造“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开展种植养护、观察记录、认知阅读、分享讨论等活动。
据悉,梦苑幼儿园是2020年省级民生工程项目之一,也是老矿区改造配套工程。近年来,该园积极打造富有特色、适合孩子成长的课程,同时根据家长需求推出绘本阅读、自主游戏、绘画等个性化延时服务,不但解决了老矿区周边没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问题,也解决了家长“接娃难”问题。
停车有位 便民又暖心
“这下可好了,即使回来迟也不怕没车位。”家住郊区桥南办长江社区的居民盛有保难掩内心的激动。
为进一步缓解老旧小区“停车乱、停车难”问题,营造整洁、有序、安全的出行环境,桥南办以老旧小区改造建设为切入口,在小区内增设停车位,落实便民服务,增进群众福祉。除了做好硬件建设,长江社区也做好停车“软性建设”,在管理上加强车辆日常停放巡查,在宣传上做好新建停车泊位指引,为群众幸福“加码”。
同样在大通老街风景区,新建成的停车场不仅增加了停车位,还增设了24个新能源充电桩,为各类新能源汽车提供快速、安全的充电服务。结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郊区统筹片区土地、空间资源,有效增加停车位供给,通过“改扩建”,向地下要空间,向立体要空间,最大限度建设停车设施。
今年以来,郊区深入推进“便民停车”暖民心行动,挖掘可利用的停车资源,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下一步,郊区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的工程,继续加大停车位建设改造力度,进一步丰富暖民心行动成果,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智慧“菜篮” 拎出“幸福感”
“颜值”和“气质”双提升的菜市场让菜篮子拎得更舒心。近年来,郊区在擦亮民生“底色”之上,不断推进“文明菜市”暖民心行动,将一项项事关民生福祉的暖心举措融入百姓生活。
在郊区悦江智慧农贸市场,一块大型电子屏实时显示当日商品价格、客流人数、交易数量等数据。轻点屏幕,便可查询各种商品的经营主体、农残检测、进货凭证等信息。
“这是郊区首家智慧化农贸市场,通过高标准的数字化建设,集成了市场内所有商户、商品交易等数据,加入了明码标价、智能称重、源头可溯等智慧元素,让消费者放心舒心。”市场负责人张德平说,该农贸市场于今年初正式投入使用,深受消费者好评。
智慧化农贸市场不仅让市民购物满意,也为商户生产经营提供了更多参考。摊位每天销售的商品数量、金额等数据一目了然,能及时了解热门产品和消费者偏好,也便于商户及时调整进货和经营策略。
据悉,悦江智慧农贸市场通过集成市场内所有商户、商品交易等数据,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体系。交易完成后,顾客可以得到附有追溯二维码的小票,一旦发现食品质量等问题,就可以通过小票、付款码等信息,对商品进行追溯。同时,市场为商户统一配备智能电子秤,做到销售透明,方便消费者了解和监督,市场也能凭此收集销售数据,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最具“烟火气”的农贸市场,不仅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更是展现乡风文明形象的前沿阵地。智慧化农贸市场使供需双方更精准匹配,效率更高、质量更好。下一步,郊区将大力推进“文明菜市”暖民心行动,鼓励市场主体建设更多的智慧化农贸市场,让百姓的“菜篮子”拎出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