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山岩古洞吴氏宗祠、山岩古洞均位于郊区铜山镇南泉村境内。吴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末期,距今约千年,原建筑有七进,几经拆修,现仅剩五进,属徽派建筑。当年,四宣义公经商路过此地,钟爱此地好山好水,遂由徽州迁入此地安家。吴氏宗祠是南泉村仅有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旧时用于供奉吴氏列祖列宗牌位,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20世纪50年代改为大食堂。“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成为批斗的场所,后改为学校。现为村里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域。在吴氏宗祠后有座山岩古洞,石山下有一处约60平方米的大水洞,洞底与山脉相通,内有鱼潭,洞水清澈且长年不干,水温冬暖夏凉,是座天然水洞,为当地村民纳凉休憩的好去处。
【三官庙】
三官大帝相传于西周时期,约在公元前770年。三官大帝即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三官庙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坐落在安庆矿区办事处花园社区。后历经沧桑风雨,多次被毁又多次修建。1988年,当地村民陶玉祥,法名释西玉,个人捐资1000余元,将三官庙重新进行修缮。三官庙分前后大殿3座,禅房20余间,庙内供有南海观音、送子观音、西方三圣、地藏王、三官大帝、药王佛、弥勒大佛、韦驮等佛像,还设有佛事灵堂等。三官庙三官庙又称三官寺,殿宇华丽,气势宏伟,庙堂高大,中间为天井,大殿供奉水、火、土三官塑像,院内古木参天,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三官庙终年香火不断。每年逢初一、十五佛善联诞,有来自上海、南京、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善男信女千人以上。
【大通天主教堂钟楼】
大通天主教堂钟楼是一座至今已经有70余年历史的建筑物。钟楼用料考究,造型别致,坚固雄伟,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形,边长约为4米,圆形拱门,高20余米,上下3层,是目前大通镇上最高的建筑,登临其顶,大通美景尽收眼底,鹊江两岸一览无余。大通天主教堂钟楼竣工于1936年8月18日,它虽然已经历70余个寒暑,雄姿仍不减当年。大通天主教堂钟楼系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由于经历几十年的风雨,几栋平房教室早已损坏被拆除。大通镇人民政府为保护这座钟楼,已于2002年将钟楼周围的几户民房拆除,钟楼内的杂货也已清除干净,钟楼周围已开辟出一块约2000平方米的绿地,种有花草树木,供游人游玩。大通天主教堂钟楼已被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泉承恩寺】
南泉承恩寺位于郊区铜山镇南泉村境内的南泉山,始建于唐贞元十一年 (795年)。唐大和初年 (827年),唐文宗御赐匾额为“南泉承恩寺”,于是南泉寺日渐兴盛,拥有千余僧众,成为晚唐禅宗史上的一股主要势力。南泉承恩寺作为池州早期禅宗的核心,其规模最大、 影响最大,系禅宗史上的一个著名的阵地。南泉承恩寺在以后的岁月中历经风雨坎坷,但始终保存完好,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方被毁坏,寺院和灵塔等全部被毁。如今的南泉山只诉说着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和满眼苍山翠竹间的曾经兴盛。
【罗家村冶铜遗址(大炼渣)】
罗家村冶铜遗址 (罗家村大炼渣),位于郊区桥南办事处铜山村罗家村自然村境内。有 9 块石状褐色大炼渣,近方形,呈巨石状,直径在1.2—1.8米,厚度为0.8米以上,重达2.1—6.6吨。现已发现6处,沿沟边暴露。炼渣是古代炼铜的主要遗物之一,也是反映当时冶炼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文物部门在铜官山及其周围一带发现过许多采掘遗迹和大量废石堆积,炼渣遍地皆是,分布范围约5平方千米,估计在20万吨以上,可见当时矿冶规模之宏大。罗家村大炼渣虽然经历上千年风雨剥蚀,仍如巨石般屹立在铜官山脚下,不仅成为铜陵古代规模宏大的矿冶运动最好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观。同时,这些炼渣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青铜炼渣。1987年11月,中科院自然科技史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矿冶考古专家华觉明教授来铜陵考察见到罗家村大炼渣后,连声惊叹:“中国之最,世界奇观!”罗家村大炼渣遗址有着2000余年历史。它见证着古代铜官山矿冶规模和3000年青铜文化。大炼渣附近的铜官山因汉代在此设立铜官而得名,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古代铜矿生产基地。1998年,罗家村大炼渣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羊山矶】
羊山矶,又称阳山矶、大通矶。它由大小13座山峦连成,山峦多为绝壁,高处海拔达180米。远眺整个山峦似羊,大、小两矶头又似羊角耸立,其景色奇丽诱人。据《九华山志·交通》载“若沿江各省,登九华山者,水道由大通入,羊山为第一站”,因此羊山矶被圈为九华胜境,其山上的凉(羊)山塔和不波亭及关帝庙被列为九华一景而刻入《东南第一大九华天台胜境全图》。古羊山矶大矶头上曾立有石塔,高约10米,塔方形,5层,塔顶六角形大跳角,覆盖青灰色筒瓦。被败逃路过的明皇帝朱元璋命名为“风波亭”。羊山塔影曾是大通古八景之一。清朝,大通贡生毕于卿先生募捐修缮了不波亭,后毁于战乱。古羊山矶曾有太平桥、关帝庙等古迹,每逢农历三月上旬和九月重阳,游人香客不断,热闹非凡。随着年代的推移和战乱,羊山矶上的古不波亭、古塔、关帝庙、太平桥等古迹均遭毁坏。铜陵长江大桥建成后,铜陵市人民政府在羊山矶立功德碑,记载着为修建铜陵长江大桥捐赠者的名单,并重建望江亭、不波亭等观景台。
【九华山头天门 — —大士阁】
大士阁位于郊区大通镇南神椅山下,青(青阳)通(大通)河畔,初名相水寺,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同治年间,九华山无相寺住持僧圣传路过大通镇,见大士阁已颓废,遂发愿重兴。在居士、乡民的募助下,扩充殿宇,设有法堂、大雄宝殿、观音堂、长禅堂等佛场,寺院规模宏大,成为丛林,额曰“普济寺”。光绪十五年(1889年)圣传圆寂于此。据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开元七年 (719年)新罗国 (今朝鲜) 王子 — —金乔觉削发为僧,渡海入大唐求法,历经艰辛,途经大通神椅山稍歇后,遂于九华山卓锡善修。由此缘,清顺治年间,九华山“化城寺”派僧人来此处建庙,一是庆祝金乔觉,二是广纳善男信女。此后成为十方僧俗朝礼九华山必经此地,香火十分兴旺。由于大士阁有史以来皆与九华山一脉相承,被清顺治帝赐予“九华山头天门”之称。民国时期,大士阁香火盛极,成为九华山七大丛林之一。另据史志记载,古时特别是每年一月、二月及七八月份,古镇大通十里老街,来自各方身背香袋的朝山者川流不息,大士阁内整天香火缭绕,成为当时名噪国内外的一大风景。抗日战争时期,寺宇大部毁于战火。后经历1954年特大洪水及人为破坏等种种原因,毁圮殆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文化大革命”后草草复建的大通“慈林精舍”已远不能满足信众的宗教需求,自1998年年底后,大士阁经过多次修缮建设,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三圣殿、五百罗汉堂等。大士阁内“大雄宝殿”匾额系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撰写。“九华山头天门”为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大师亲笔题写。大士阁靠山临水,建筑典雅,景色清幽,被省佛协纳为“大九华山东南第一天台胜景全图”之一景。
【大通五里亭】
在郊区大通镇的长龙山上,有一座高约5米、面积约10平方米的六角形亭子,这就是铜陵地区著名的五里亭,因距大通镇五华里而得名。佛教圣地九华山,自唐宋时起就一直兴盛不衰。江浙、沪杭、两广 (广东、广西)、两湖(湖南、湖北) 及等地的游人香客朝拜九华和进香以及游客往返等都必须经过大通弃船上岸,尔后经过大通长龙山。为使游人香客们途中小憩,大通镇上的“百子会”和“双百会”两个佛教组织便集资在长龙山顶上兴建这个飞檐翘角的六角形小亭子,亭子里还设有石凳、石桌供路人休息。后来“百子会”和“双百会”还轮流派出小和尚在亭内为路人烧茶供水,路人也可以在亭外燃香焚纸。久而久之,人们进九华时便在此进行第一个朝拜,返程时在此进行最后一个程序,致使五里亭名声远播、蜚声海外。清道光年间,五里亭毁于“天火”。同治年间,大通佛教界的僧尼们又集资按原式样重建,并由清朝水师范总督和彭玉麟的好友 — —大通镇上的寒士毕子题写“五里亭”及其碑文。这座木质结构的五里亭又经历100余年的风雨,彻底毁于20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铜陵现在的这座钢混结构的五里亭,是由大通镇上的佛教界人氏、铜陵市政协原委员释慈老师太捐资兴建的,石凳、石桌、石栏杆均采用优质石料,精工细作;面积也比原来的扩大近一倍。
【江南水乡 — —和悦洲】
和悦洲位于郊区大通镇。和悦洲原名荷叶洲,四面环水,呈圆形,是长江流经千古的泥沙沉淀而隆起的江心洲,与大通澜溪老街隔鹊江相望,洲头南隔内江与铁板洲相接,全洲面积不足4平方千米。据和悦洲出土的顺治年间“福德祠”碑文记载,清初已形成自然村,距今有350余年的历史。和悦老街就坐落在和悦洲上。自明清时代始,至20世纪30年代,和悦老街极为兴盛。全街有三街十三巷。街道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三街中的一道街系商业门面;二道街是行政、税务、金融、商会等机构驻地;三道街以市民居住为主。十三巷分别为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河、洛、沧。被誉为“小上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实行焦土抗战,和悦街付之一炬,现保留下来的部分徽派建筑,系大火后重修重建,仍有明清时代遗风。1996年,和悦洲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跑马楼】
跑马楼位于灰河乡马洼村一个风景秀美的小竹林。小竹林呈围椅形,南临枫沙湖,北靠长龙山,跑马楼的神奇传说就在这个地方。长龙山处枫沙湖、陈瑶湖、竹丝湖三湖交界处,传说远在战国时期,便久孕龙气,渐成龙形,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因恐自己龙位不稳,即位第二年,便广招天下风水先生在全国各地寻查龙形地脉,以防地龙修炼升天,与其争位。当风水先生寻找此处时,大惊失色,发现此地龙嘴已形成(离竹林约2000米,现为枞阳县陈瑶湖镇龙王嘴村),不久即将升天,急忙日夜兼程上奏秦王,秦王不敢怠慢,便立即下旨征召民工要斩断龙脉以绝后患。风水先生费尽心血,选择在龙腰部连夜开挖,数百民工开挖数十日,白天挖,晚上长,难以奏效,真是“千人挖,万人挑,不如老龙拱拱腰”。无奈请来朝廷法师,用童男童女祭祀,日夜挖掘,数月才得以断开。后断开处称壕断冲(为东元桥所在地),马洼村有一个自然村便被称为断腰村。
【宋墓两座(国家二级文物)】
1998年5月,位于铜山村的郊区私营工业园开园工程清理出土瓷碗2件、陶壶2件、瓷碟8件。其中,影青卧足碗口径9厘米,高3.1厘米,直口折沿;高足影青碗口径14.2厘米,高7厘米,底径4.5厘米,直口折沿。
【南泉塔遗迹】
位于铜山镇南泉村南泉山 (鲍村)的南泉寺,据传系唐朝游方僧人王老祖于贞元十一年 (795年) 游居南泉山所建。太和元年(827 年) 宣城陆公亘请赐“南泉承恩寺”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一九四九年前这里香火不断,1958 年被拆毁,现仅存石柱和书有“南泉祖塔”字样的石碑。
【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陈瑶湖镇水圩村谢氏祠堂内。桐城县东乡俗称桐东,泛指枞阳县横埠、钱铺,郊区周潭、老洲、陈瑶湖等乡镇。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氏祠堂)坐落在陈瑶湖镇水圩村。水圩村系谢氏世族聚居之地。谢氏祠堂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孟春,后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建,完工于雍正元年(1723年),为典型的“三间穿堂”式徽派建筑。主体建筑分前堂、后厅、正厅,三进之间靠两座天井相连。谢氏祠堂现存建筑东西长45米、南北宽34米,堂内尚有部分木雕、石雕以及一座记事石碑、一块“怀远将军”横匾。2007年4月,水圩村民自发成立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缮委员会,组织开展民间募捐活动,其修缮项目获得枞阳县有关部门批准。2014年6月26日,桐东抗日民主政府革命文物陈列馆在谢氏祠堂建成并开馆。
【汤家墩遗址】
汤家墩遗址位于铜陵市郊区周潭镇七井村竹山组西南100米,是一处具有一定等级的集聚落和冶炼铸造于一体的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遗址为北高南低的长方形台地,高出周围地面3—5米,总面积13407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左右。1986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1989年9—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考古人员对汤家墩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青铜器等文物百余件。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研究江淮地区土著居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等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19〕22号),铜陵市郊区周潭镇汤家墩遗址被评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朴树】
桥南办事处铜山村姚家滩村民组有一棵约180年树龄的朴树,高14米,胸围1.8米,冠幅12米。其在《铜陵古树名木》一书中有记载。